如何以外展工作手法介入地區長者之需要

  

 

相片1 地區義工以”義務剪頭髮”作介入和長者打開話題

 

相片2社工及義工到公園為長者量血壓作介入

 

 

相片3 地區義工到訪”較少外出”的長者

 

(第三篇)

 

《如何以外展工作手法介入地區長者之需要》

 

作者:姚瑞華 (註冊社工) 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

 

編者按: 

廣東省基督教兩會為幫助各地更好舉辦和完善社會服務工作,曾與香港基督教愛華會合作開展一些培訓、實地學習等工作,收到好的果效。 現將該會十間機構會員的情況介紹給各地教會,下文將介紹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如何以外展方法服務隱蔽長者。 如有開展社會服務事工需要的教會,可與香港基督教愛華會或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聯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機構簡介

網頁 : http://yang.org.hk

 

「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成立於一九六七年,是一間多元化的社會福利機構。

 

早於一九五三年,當衛理公會在香港開展教會工作時,美國衛理公會社會福利部同時也開始在香港提供不同的社會福利服務,如:提供緊急救濟及徙置等工作。另因早期的香港還非常缺乏受訓的社會工作人員,故此他們亦協助訓練了一班專業社會工作人員提供前線支援。

 

待衛理公會本身建立了一班專業社會工作人員後,福利部事工便於一九六七年正式轉交由衛理公會安素堂贊助及成立的「楊震社會服務中心」。中心的命名是為紀念安素堂第一位主任楊震牧師。香港衛理公會與循道公會於一九七五年正式合併為「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楊震社會服務中心」亦在一九九零年改名為「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

本處一直本著耶穌基督的愛心與受託精神,為社會上不同需要之人士服務,並致力落實在發展中之社會擔任「社會服務實驗室」的角色,提供各項宣導性之服務計畫,以解決未滿足之社會需要,同時讓社會人士知道這些計畫的社會價值。現時,本處轄下共十二個服務部門,合計超過三十多個前線服務單位,其中包括家庭、幼兒、兒童及青少年、長者、複康人士、少數族裔社羣等……我們希望憑著「熱誠關懷、委身奉獻」的服務精神,能為社區上有需要之人士提供「全人」的社會服務。

 

廣東省基督教教牧長執查詢聯絡方法

如有查詢,歡迎聯絡何妙瑜姑娘 (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 服務策劃及發展部單位主任)

香港電話:8522251 0893,電郵:angelho@yang.org.hk

 

 

推介服務  -  如何以外展工作手法介入地區長者之需要

 

2006410日香港扶貧委員會老人貧窮特別小組 (2006) 的討論文件及社會福利署如何對「隱蔽長者」加強外展及支援工作的服務檔 (2007) 中,指出有些與地區隔離(Disengaged from the community) 的弱勢長者未能獲得現有的服務和支援。因此,社會福利署於200811日起,在全港156間長者地區中心和長者鄰舍中心,增加一名社工,以外展的形式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輔導及轉介服務。

 

本處社工於20081月開始,以外展工作手法物色及接觸有服務需要的長者, 尤其是獨居、兩老和「隱蔽長者」。透過社工與「隱蔽長者」的接觸和介入,期望可以更進一步瞭解這些長者的需要,並為他們提供外展探訪、 輔導服務、服務轉介及安排義工定期探訪等,並續步鼓勵、推動及協助他們建立一個支援網路, 讓他們可以在社區中獲得適切的支持和關心,能在社區安心安老。

 

其實,有一些與社會隔離(Social Isolated) 的長者是非自願與社會隔離,有不少是行動不便、有情緒困擾、在地區上缺乏鄰舍/朋輩/親友支持所引致的。另外有一些長者被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面對經濟匱乏、收入不足以應付家庭開支種種不利因素,導致他們無法投入社會。一般來說,社工會以外展手法,發掘及接觸這群有需要的長者,主要手法包括:

1. 到區內長者聚集地方,為他們量血壓,以健康作話題

2. 到一些「拾荒」長者常出現的地方,如商店及餐廳後巷,以協助提供「拾荒」物品為介入

3. 聯絡社區內商鋪/地區組織,介紹「隱蔽長者」的特徵及服務內容,鼓勵介紹有需要的長者給社工

 

當社工確定這群長者有服務或支援需要後,就按個別長者的特質、性格及對社工的接受程度,按步就班,與他們建立信任關係。當這群長者接受了社工後,社工會為他們「編織」一些連系網路,如安排義工探望、轉介社區資源協助長者和鼓勵他們參與長者中心的活動,擴闊其社交及支援系統,讓他們感受到地區的關懷,不至於被社會遺忘及感到孤單。其次,社工會與公共屋邨內樓座護衛員及房屋署主任加強聯繫及合作,為他們提供培訓,増加這羣區內的「活躍份子」對長者狀況的觀察力,及早發現有困難的長者並轉介給社工。另外,社工亦會組織大型的社區關懷活動,例如:於暑假期間在街上擺放「舉手之勞」街站,動員學生義工協助區內的長者購物及幫忙把生活用品帶回家,加強地區教育,鼓勵鄰舍及公眾人士關心及支援居住于地區的長者等。透過以上的策略及接觸手法,協助社區有需要的長者與社區建立持久及鞏固的網路。 

 

 

社會工作常常強調「助人自助」的服務原則,社工在外展的服務過程中,也會針對發掘長者的能力感,發掘這群長者的強項(Strength Based Approach) 並加以善用,最終有些「隱蔽長者」更會成為義工,幫忙其他更有需要長者。所以,長遠來說,提升長者的能力感,可增強長者面對問題的抗逆力及發揮其潛能。